央廣網北京7月27日消息(記者 王進文)7月26日,由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政府、國際仿生工程學會、吉林大學聯合主辦的2025仿生機器人與仿生智能大會暨國際仿生科學院成立大會在北京昌平未來科學城開幕。來自全球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余位院士專家與30余位機器人行業領軍人物出席會議。

活動現場(央廣網記者 王進文 攝)

作為2025中關村論壇系列活動之一、國際仿生工程學會(ISBE)仿生機器人與仿生智能系列大會的開創性首秀,本次會議以“仿生科技·智創未來”為主題,聚焦仿生機器人核心技術突破與落地路徑,引導探討“科技以自然為靈感,為未來發展注入動能”的深層命題,不僅搭建起全球仿生科技智慧碰撞的高端平臺,更以行業引領者的姿態,推動仿生領域從技術探索的單點突破邁向價值共創的生態構建,成為驅動全球仿生科技產業升級的重要紐帶。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仿生科技作為前沿領域,正成為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引擎。昌平區將仿生機器人與智能科技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突破口,全力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機器人產業集群。目前已形成機器人產業集群效應,落戶企業超百家,涵蓋醫療健康、家用服務、特種機器人等細分領域。通過“一核引領、多點支撐”布局,加快構建“1+5+1”產業體系,重點發展五大整機和關鍵零部件研發制造。區內企業創新實力突出,如松延動力的“小頑童”“旋風小子”機器人在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中表現優異。此外,區內聚集41所高校,包括北航、北大新工科等,科研與人才優勢顯著。小米“黑燈工廠”等高精尖項目落地,進一步夯實技術基礎。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園(昌平)一期將于2025年底交付,賽迪國家機器人檢驗檢測平臺等公共服務平臺為產業創新提供保障。昌平區充分發揮央企集群的場景優勢、沙河高教園的智力引擎以及“能源谷”“生命谷”的跨界融合能力,為企業提供從技術孵化到市場落地的完整解決方案。

開幕式上,會議主席、國際仿生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任雷,國際仿生工程學會理事長Thomas Stegmaier,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許心超,昌平區區長、未來科學城管委會主任劉曉東,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分別致辭。他們表示,此次大會的召開恰逢仿生機器人產業加速崛起的關鍵階段,尤其對仿生人形機器人等前沿領域的技術突破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在仿生機器人創新聯盟啟動儀式上,國際仿生工程學會榮譽理事長、仿生機器人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任露泉,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主任、仿生機器人聯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丁漢為專家委員會委員頒發聘書。

開幕式期間,月泉仿生科技產品發布環節引人矚目。包含11自由度靈敏觸覺感知仿生手信手X-HandM1、仿生靈巧手應手Y-HandM1、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博行X-Bot及全球最小底盤輪式人形機器博文W-Bot亮相,成為全場焦點。

大會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漢、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戴建生、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張建偉分別就仿生機器人的技術、社會意義、結構智能進行主題報告。

此次會議特設兩場圓桌論壇,與會嘉賓聚焦“如何進一步推動行業從技術突破邁向產業落地”核心方向,開展深入溝通與探討。

大會期間,作為國際仿生工程學會最高學術機構與智庫的國際仿生科學院宣告成立。此外,以未來科學城集團、月泉仿生為代表的多家企業機構在大會上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攜手共探產業落地新模式。在此次大會上同步落地未來科學城的還有仿生機器人應用實驗室,該實驗室旨在搭建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加速科研成果轉化,讓前沿的仿生機器人技術走出實驗室,成為推動社會進步與產業升級的新引擎。

值得關注的是,國際仿生工程學會北京展廳也在此次大會上宣布落地昌平未來科學城,展廳以“材料與結構”“感知與認知”“驅動與運動”“信息與智能”“仿生應用”五大板塊,搭建起聯通科學與工程、自然與技術的橋梁。

未來,仿生機器人與仿生智能大會將繼續以未來科學城為主陣地,推出行業系列活動:如仿生創新競賽、仿生科普沙龍、仿生科技論壇等,持續聚合產業資源,推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昌平區將持續發揮仿生科技與機器人產業的引領作用,推動技術研發與市場應用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產業集群影響力,增強北京作為全球機器人產業高地的輻射力與吸引力。

編輯:阮修星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