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訊 廣東實有市場主體總量922萬戶,占全國總量的十分之一;廣東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躍居全國第一;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國家級眾創空間數量居全國第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部署總動員以來,廣東切實抓好多項關鍵性改革,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出了累累碩果。
五年增量超過存量
廣東省屬權限改革事項走在全國前列。目前101項省屬權限改革事項中,已推進實施的有90項,正在研究推進的有10項,進展總體順利。
商改5年多來,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全省累計新登記市場主體659萬戶,與商改前2011年末的488萬戶存量相比,新登記市場主體數量超過了歷史存量。這有力改善了營商環境,激發了市場內在活力,釋放了經濟發展的巨大潛能。
廣東設立高企培育庫和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對入庫及出庫企業進行獎補,2016年新增高技術企業8000家。全面實施質量強省戰略,全省共有標準聯盟294個,制定實施聯盟標準1063項,建成或在建國家質檢中心75個,數量均居全國第一。
廣東在全國率先開展經營性領域技術入股改革試點,試行創新產品與服務遠期約定政府購買制度,實施科技創新券后補助、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用地和財政補助等政策。全省已有37家科研院所和24所高校開展經營性領域技術入股改革,2016年共產生45起技術入股成功轉化案例,產生股份收益3.14億元;安排1.2億元省級科技創新券后補助資金,帶動全省各地級以上市投入超過2.5億元,受惠企業(機構)近5000家。
高新技術企業猛增
改革創新增強活力。2016年,廣東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9857家,總量躍居全國第一。珠三角地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8880家,比2015年增長了78.8%。其中,深圳、廣州數量領先,分別達到8037和4744家;廣州、東莞、中山等市高新技術企業存量實現100%以上快速增長。
廣東市場主體數占全國十分之一
全省的市場主體總量,內資企業、私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個體工商戶戶數等五項指標均位居全國第一。全省實有市場主體總量922萬戶,占全國總量的十分之一。全省每千人擁有企業33戶,該項指標已跨越中等發達經濟體最高水平。
自主創新示范區涵蓋珠三角八市
2015年9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建設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涵蓋了廣州、珠海等8個地級以上市,這是全國自創區中涵蓋城市最多的自創區。2016年4月,省政府印發了《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2016—2020年)》。
改革措施“落地” 開辦企業便利化
2012年以來,廣東率先在全國開展商事制度改革,并從工商注冊環節便利化逐步拓展到開辦企業整個領域,涉及工商、質監、稅務、公安、銀行、社保、統計等多個部門和業務,開辦企業便利化改革措施相繼“落地”。
國家級眾創空間 數量居全國第一
自創區內國家高新區以占全省0.07%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省1/7的工業增加值、1/5的營業收入、超1/5的凈利潤。去年自創區內各市新增科技企業孵化器126家,納入統計的眾創空間311家,其中國家級眾創空間共165家,數量居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