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白沙7月30日消息(記者付美斌 實習記者蔡良果)海南自由貿易港封關運作進入倒計時,作為海南中部生態核心區的白沙黎族自治縣,正以營商環境的“深度變革”為高質量發展蓄能。

新聞發布會現場(央廣網記者 付美斌 攝)

7月29日,白沙黎族自治縣舉辦“‘營’在白沙,‘優’無止境”營商環境新聞發布會,介紹了該縣在優化政務服務、激發市場活力、強化要素保障、提升法治水平等有關情況。據介紹,近年來,白沙錨定“創建一流營商環境”目標,從流程優化到制度重構,從服務提升到生態培育,實現了“面子”到“里子”的質變。

從“跑斷腿”到“一次成”,服務跟著需求走

“以前辦手續得跑七八個部門,現在一個窗口全搞定,十張證同時拿,這效率想都不敢想!”近日,在白沙黎族自治縣政務服務大廳內,剛拿到“十證聯發”的企業負責人連連點贊。

這樣的變化源于白沙“刀刃向內”的改革。推行“一枚印章管審批”以來,639項審批事項劃轉整合,287個事項實現“一窗受理”,19.2萬件辦件群眾滿意度達100%。更亮眼的是“十證聯發”“交地即交證”等創新舉措——通過“時間折疊+并聯審批”,項目審批時限壓縮97%以上,全球天然橡膠深加工基地項目從簽合同到拿五證僅用6天,明睿大廈項目一次性領齊十證,113個項目因此提速70%以上。

不僅企業省事,群眾辦事也更省心。在海南省人民醫院白沙分院,全省首個“殘疾人服務一件事”窗口讓特殊群體辦證時間從75個工作日縮至10天,1025件幫辦代辦件解了“辦證難”。

傍晚的白沙縣城,沿街餐館的桌椅擺到了店外,食客們談笑風生。“只要不擋道、保干凈,就能備案出店經營,收入增加了近三成。”店主李先生的話里滿是歡喜。如今,86家商戶通過“臨時出店經營備案制”靈活經營,既鼓了商戶腰包,又添了城市煙火氣——服務的溫度,正藏在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里。

從“怕檢查”到“有靠山”,法治托底更安心

“以前見了執法人員就發怵,現在輕微違規先提醒,還教我們怎么規范,心里踏實多了。”白沙一家餐飲店符老板對“首違不罰”政策深有感觸。

群眾在白沙黎族自治縣政務大廳辦理事項(央廣網記者 付美斌 攝)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白沙出臺2024年版綜合行政執法清單,明確“首違不罰、輕微免罰”,讓執法既有力度也有溫度。2024年,涉企檢查次數減少200次,降幅達60%,企業不再被“折騰”。

遇到糾紛有“綠色通道”。行政復議調解委員會通過聽證、協商等方式,2024年為企業避免損失581.54萬元;“檢察護企”專項行動辦結42案,挽回損失143.91萬元;法院商事糾紛速裁通道審結1353件涉企案件,涉案金額2.97億元。

“有問題找法治,在這里經營踏實。”成為企業共識。

從“要素愁”到“動能足”,沃土育出好光景

“土地盤活了,資金到位了,人才也留住了,企業發展的勁頭更足了。”一家橡膠深加工企業負責人細數發展利好:通過“交地即交證”,項目拿地當天就拿到產權證;靠著政銀企對接平臺,順利獲貸擴大生產。

要素保障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白沙深挖土地潛力,清理盤活1681.5畝閑置用地,“標準地+承諾制”讓企業拿地前就明明白白;暢通資金血脈,452家企業通過政銀企平臺獲貸5.42億元,智慧金融平臺放貸超4000萬元;厚植人才沃土,“人才禮遇卡”覆蓋“醫食住行學”,讓人才“來了就不想走”。

群眾在白沙縣政務大廳辦理事項(央廣網記者 付美斌 攝)

如今的白沙,市場主體如雨后春筍:2024年以來,全縣新增市場主體1805戶,16家科技型企業嶄露頭角,種子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實現“零突破”。30個項目通過“機器管招投標”節約財政資金2200萬元,“陽光交易”成常態。

白沙這片改革沃土上,正生長出無限生機。

編輯:索迪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