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中國·炎陵第三屆炎陵黃桃文化季暨第十一屆炎陵黃桃大會在湖南炎陵縣中村瑤族鄉平樂村開幕,近9.5萬畝黃桃園迎來豐收。主辦方邀請上海農科院教授葉正文出席大會,這位原國家桃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多年來竭盡全力支持炎陵黃桃產業發展,書寫著這粒種子創造的奇跡。
20世紀80年代,湖南省農業廳在部分縣市實施“水果周年供應計劃”項目,當時的湖南酃縣(今炎陵縣)農業局便利用項目經費在全國各地引進大量的桃、李、梨、柑橘新品種。1987年春,一次偶然的機會,農業局負責人在《農業科技信息》雜志上看到“錦繡黃桃”的介紹,考慮到柰李產業需要替代品種,當即決定引進。
“錦繡黃桃”是上海農科院林果所于1973年以“白花”水蜜桃為母本、“云暑1號”為父本進行雜交育種,經多年系統選育,1985年正式命名。因該品種表現豐產優質,被譽為“育種界的奇跡”,并于1986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炎陵黃桃大會(張和生 攝)
100棵芽苗從上海郵寄過來后,縣農業局將其在城東禾倉源、平樂洞子、十都南流、水口渣村以及縣良種場試種。也許當時沒人想到,這些不起眼的幼苗會在羅霄山脈深處生根發芽,最終成長為年產值35億元的黃金產業。更不會想到,一顆小小的黃桃,帶領了上萬名貧困人口走出貧困。
科學“嫁衣”
炎陵黃桃的茁壯成長,離不開一位科學家長達數十年的“技術陪跑”。
葉正文(右一)與果農交流(張和生 攝)
葉正文,這位后來成為國家桃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的湖南人,與炎陵結下了不解之緣。2014年后,他率領專家團隊每年至少三至四次深入炎陵田間地頭。
“我們不僅要把好的品種送到炎陵,更要把生產高品質黃桃果實的全產業鏈管理技術送過去。”葉正文這樣描述他的使命。
在炎陵的日子里,團隊早出晚歸,在種植基地為果農解惑授課,組織技術培訓。套袋栽培、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這些先進技術在當地推廣后,炎陵黃桃品質實現了質的飛躍。
2017年,上海市農科院與炎陵縣簽訂院縣共建協議,合作建立“炎陵黃桃試驗站”,葉正文被聘為特聘專家。四年后,他又帶領團隊攻克了黃桃保鮮難題,研發出“蜜桃超長途冷鏈物流技術規程”,使炎陵黃桃能夠完好抵達中東、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生態密碼
炎陵黃桃的獨特品質,源于當地不可復制的自然環境。
83.55%的森林覆蓋率,亞洲領先的負氧離子含量,為黃桃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在600-1200米的中高海拔區域,“錦繡黃桃”展現出極佳適應性。
“炎陵陽光充足、雨水充沛、晝夜溫差大,這樣的氣候條件十分有利于黃桃糖分積累。”葉正文曾如此解釋炎陵黃桃美味的科學密碼。
如今,炎陵黃桃以“桃型正、甜度高、桃香濃”三大特點聞名于世。經第三方檢測,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超過12%,硒、鋅等微量元素含量明顯高于同類果品。
標準化栽培技術普及率已達100%,確保每一顆上市黃桃都符合國家農產品檢測標準。
金果出山
從零星種植到規模化產業,炎陵黃桃的崛起伴隨著物流變革和品牌建設。
又是一年黃桃豐收時(曾志堅 攝)
2025年,炎陵黃桃種植面積已達9.5萬畝,預計產量8.9萬噸。為確保這些鮮果高效“出山”,當地建立了覆蓋縣、鄉、村的三級物流體系。
2600多個物流攬收點、27條物流專線,編織成一張高效運輸網絡。果農清晨采摘的黃桃,通過這套系統能在48小時內送達全國大部分地區消費者手中。
“今天在樹上,明后天到手上”不僅是口號,更是現實。
品牌建設上,炎陵黃桃實現了華麗蛻變。2016年,“炎陵黃桃”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7年入選央視“國家品牌計劃—廣告精準扶貧”項目。在全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聲譽榜上,炎陵黃桃從2022年的第48位躍升至2024年的第39位,位列湖南省第一。(曾志堅 張和生)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