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10月22日訊(記者蔣睿 通訊員洪靜雯)“過去的5年對于湘潭錳礦來說,是實現從礦產資源枯竭區、地質沉降區向國家綠色地質公園華麗蛻變的5年。”今天,原湘潭錳礦電解金屬錳分廠技術工人談少華在談到湘潭錳礦的變化時欣喜萬分。曾因過度開采而導致污染嚴重的湘潭錳礦,如今已變成綠草遍地、枝繁葉茂、景觀錯落有致的湘潭錳礦國家礦山公園。
湘潭錳礦國家礦山公園位于湘潭市雨湖區鶴嶺鎮,是素有“百年錳礦、中國錳都”之稱的湘潭錳礦所在地。歷經百年的采礦、選礦、煉礦,湘潭錳礦見證了國有獨立工礦區發展的興衰,既為國民經濟作出了突出貢獻,也造成了錳礦地區及牟渠沿線近50平方公里土壤的污染。
在國家有關政策支持下,湘潭市在大力推進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源頭治理的同時,于2013年成功獲批全國第三批國家礦山公園建設資格。“將園區建設規劃、礦山公園規劃、示范工程治理規劃、鶴嶺鎮發展規劃、湘潭電化產業規劃整合,真正實現‘一張圖’規劃,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雨湖區委書記王永紅介紹,礦山公園項目總規劃面積9.92平方公里,核心景區1060畝,規劃總投資4億元。公園劃分為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示范區、生態農業觀光休閑區、井下探秘區、現代工業參觀區、礦山綜合服務區、科普教育區6個功能區,分3期實施。
經過近5年建設,湘潭錳礦國家礦山公園北門景區內滿眼綠色,文化走廊也已竣工;二期工程主碑廣場基礎施工已實施完畢,停車場、景觀臺基礎建設已完工;三期主要建設礦山公園博物館,目前已完成設計,預計2018年將完成整個礦山公園建設。屆時,湘潭錳礦國家礦山公園將以獨特的錳礦礦業遺跡為核心,集中展現“中國錳都”百年輝煌歷史,成為集愛國主義、工業旅游、歷史文化回顧和休閑娛樂功能為一體的科普教育和全國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