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7月29日消息(記者郭振丹)當大模型技術在智能體、多模態等方面不斷邁進,哪些是全球大模型創新的共同方向與趨勢?當大模型產業應用進入深水區,又將如何重塑全球產業格局與生態?

7月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大模型智塑全球產業新秩序論壇于上海市徐匯區舉行。論壇發布了業內首份系統性探討終端智能體安全研究報告,啟動了國內首個地方性人工智能大模型產融合作平臺試運行,并向全球發出“大模型開源安全倡議”。同時,現場50余位全球AI專家學者聚焦大模型前沿產業突破與垂直領域應用實踐建言獻策,全景展現大模型技術演進的新趨勢與驅動產業變革的新藍圖。

《終端智能體安全(2025)》發布(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論壇現場,業內首份系統性探討終端智能體安全的研究報告——《終端智能體安全(2025)》(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在終端智能體應用落地加速發展的關鍵發展時期,報告從技術、產業、生態展開前瞻研究,率先提出全方位、多層次的終端智能體安全防護體系,旨在推動智能體應用持續創新與安全發展。

報告指出,當前智能體正在向更多終端延伸,輕量型終端智能體可在手機、穿戴設備等日常終端直接運行,具備自主推理、快速交互能力,增強了貼近性與個性化服務。當輕量型終端智能體由原本功能簡單的智能模塊演化為具備感知、決策與執行能力的本地 “自主實體”,其安全邊界不再只是“數據泄露”這么簡單,而是向模型行為、身份偽造、環境感知誤導,甚至算法倫理等深層問題蔓延。

針對這些挑戰,報告認為,終端智能體發展亟待構建“數據共享、能力協同、 標準互認”的安全生態共建體系,通過多方參與、資源整合與技術協同為終端智能體安全可持續發展筑牢根基,并通過數據、技術、應用的三方聯動構建終端智能體的安全共同體。

因此,報告首次提出終端智能體安全體系,在技術生態體系的支撐下,單智能體安全技術包括安全護欄、數據去毒、基座對齊和柔性管理;多智能體可信互連技術包括可信數據流轉、可信服務流轉、可信身份認證和可信記憶共享;AI終端安全技術包括可信隱私沙箱、跨設備可信連接等,共同支撐AI/AR眼鏡、智能手機助手、智能座駕等行業應用。

論壇現場,國內首個地方性人工智能大模型產融合作平臺正式啟動試運行。該平臺打造構建“匯數據、匯資源、匯政策”的一體化服務體系,集成智能推薦、風險評估、產業鏈跟蹤等工具,為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蓬勃發展筑牢基礎服務平臺。

此外,面對開源大模型大規模應用帶來的更多安全風險,論壇面向全球重磅發布“大模型開源安全倡議”:一、堅持規范有序,構建安全標準體系;二、堅持開放協同,保障開源要素安全;三、堅持智能向善,共建開源安全生態;四、堅持多元包容,凝聚開源安全國際共識。

編輯:林馥榆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