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超”火了,相關話題熱度居高不下。統計顯示,“蘇超”賽事覆蓋線上線下觀眾超800萬人次,帶動周邊經濟增收超12億元,聯動“賽事經濟+地方餐飲文化”,同時帶動周邊酒店、餐飲、旅游等行業繁榮。
這一現象級IP的成功經驗,彰顯創新運營模式的強大經濟文化帶動效應,對上海很有借鑒意義。市政府參事、上海交通大學行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宏民帶領上海交通大學行業研究院團隊,聚焦“蘇超”以賽事融文創促消費的特色,分析對上海文化創新與品牌塑造的啟示。
“蘇超”為何能獲得成功
“蘇超”聯賽為什么能獲得成功?在于巧妙平衡了競技體育的全民參與和地域文化的深度賦能。
“經驗之一,它打破了職業與業余的界限,降低門檻,以低成本運行吸引民間力量參與。”在陳宏民看來,“蘇超”聯賽憑借地域文化融合與創新賽制,掀起全民體育熱潮。13支隊伍中既有職業俱樂部球員,也有學生、體育教師、個體工商戶、空調維修工等業余球員,球員年齡最大40歲、最小16歲,平均年齡24歲。隊員背后強烈的地域屬性充分調動了當地市民的積極性與關注度。
經驗之二,賽事將江蘇各地文化符號融入賽場,使體育成為城市文化的鮮活載體。陳宏民認為,蘇超巧妙融合地域文化元素,實現賽事傳播和城市人文傳播的協同并進。從場館布置到賽事吉祥物設計,再到“內卷” 城市文化,賽事成為江蘇地方文化“活名片”。如揚州借“早茶德比”推廣非遺技藝、蘇州替補席擺放微縮園林、徐州“大漢遺風”主題球場突出城市文化 IP。各地以蘇超為載體,將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與當代體育運動相結合,進一步放大和強化了城市文化辨識度和特色性,也盤活了城市消費、產業等各類資源。此外,江蘇各地官媒活躍聯動,球迷自發剪輯視頻,形成二次、三次創作浪潮,為賽事賦予更多的文化內涵。
經驗之三,持續放大“票根經濟”功效,有效推動賽事流量轉化為消費增量。“蘇超”賽事覆蓋線上線下觀眾超800萬人次,帶動周邊經濟增收超 12 億元。以常州“9.9元門票+蘿卜干炒飯”為代表的“票根經濟”惠民套餐,聯動“賽事經濟+地方餐飲文化”,顯著帶動周邊酒店、餐飲、旅游等行業繁榮。周邊酒店入住率飆升 40%-60%,特色小吃街人流量增長超3倍。另外,衍生品開發熱銷,形成可持續經濟循環。常州雖賽場失意,但“常州恐龍園”搜索量漲超 58%,政府主動推出針對揚州市民的免門票活動,將網絡流量有效轉化為實際的文旅消費。
“蘇超”對上海的啟示
“蘇超”給上海帶來什么啟示?陳宏民認為,可以從培育創意生態、重塑傳播機制、強化賽事經濟與區域協同等方面分析。
上海文化資源豐富,但IP打造常陷入同質化,缺獨特地域文化標識。相比之下。“上海應從‘造星者’轉為‘創意培育者’,著力打造獨特 IP生態體系。”陳宏民認為,可借鑒“蘇超”經驗,深入挖掘上海地域文化元素,提煉契合本地認同、兼具網絡公共認知的文化符號,如石庫門文化、江南農耕文化、弄堂體育記憶等,培育創意生態,打造特色地域文化IP,厚植IP沃土。在他看來,要挖掘IP的經濟、社會價值,推動IP多場景嫁接、多產品植入、多模式開發、多渠道營銷,同時,理性研判IP經濟的生命周期規律,規避非理性化炒作。
其次,由“單向傳播者”轉為“互動引領者” ,革新城市形象傳播。上海城市形象傳播面臨挑戰,內容偏嚴肅、傳統,缺乏趣味性和互動性,難以激發民間傳播熱情。
陳宏民建議,借鑒“蘇超”借助新媒體平臺和民間自發傳播,形成傳播浪潮,提升城市形象的做法,建立互動機制,鼓勵市民和游客參與城市文化傳播,激發民間創意活力。同時,加強官方與民間傳播力量的整合,全方位、多維度展現城市魅力。同時完善利益共享機制,引導民間資本、社會組織等投入文化創意產業。
第三,從“賽事組織者”到“文化協同者” ,重塑區域合作格局。上海大型賽事眾多但偏短期、低頻,未形成多元穩定賽事經濟生態,公眾焦點易快速轉移,用戶黏性較低;衍生品開發缺乏創意和系列性,盈利受限;與周邊城市缺乏常態化聯動及合作機制,側重國際交流而非區域協同,難以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紅利。
相比之下,“蘇超”通過跨城賽事模式,帶動各城協作。陳宏民認為,上海應以文化認同引領長三角文商旅體產業協同發展,重塑區域合作格局。通過牽頭建立長三角文體產業協同發展聯盟,推動智慧文旅一體化,聯合打造跨域 IP 項目,促進區域內文商旅體產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響應“保護江南文化脈絡”與“建設全球城市”的雙重定位,提煉契合上海城市精神、共享江南文化基因的核心文化要素,積極引入國際頭部文化IP,以聯名、授權等形式深度融合,輸出本土文創IP產品。 (記者王海燕)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