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7月11消息(記者褚夫晴)在天津的繁華街頭,桂發祥十八街麻花的招牌依舊醒目,那酥脆香甜的麻花承載著幾代人的味覺記憶。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央廣網發 企業供圖)

從手工車間到智能工廠,從憑經驗生產到數據驅動決策,這家創立于1927年的百年老字號,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數字煥新”。

“自今年7月1日桂發祥SAP生產制造系統上線以來,桂發祥建立起了智能化的生產數據中臺,不僅實現面粉、油脂等核心原料的精準追溯,更構建起日維度的成本核算體系,為精細化管理和敏捷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數字化抓手。”桂發祥股份公司數據中心主任朱勇杰介紹道,與全球企業管理軟件巨頭SAP的合作,使企業走上“騰云之路”。

傳統困境:市場新風向,老字號如何破局?

“麻花還是那根麻花,但市場和消費者早已天翻地覆。”朱勇杰一語道破了老字號面臨的困境。隨著Z世代成為消費主力,傳統食品行業面臨著個性化需求爆發和供應鏈復雜度攀升的雙重挑戰。桂發祥早在1999年研發使用第一條電腦程控生產線,但面對電商平臺實時波動的訂單和全國化分銷的庫存壓力,還有很多環節亟待調整。

“成本高、消費者需求多樣化……這些問題迫使我們必須尋求新的出路。”桂發祥股份公司總經理龍劍表示,公司管理層決定踏上數字化轉型的征程是毅然決然。然而轉型過程中暴露的系統孤島、數據治理、工藝標準化及組織變革等核心問題,曾讓作為信息技術主管的朱勇杰千頭萬緒。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生產車間(央廣網記者 褚夫晴 攝)

數字化轉型的第一步是打破數據孤島,實現數據的整合與治理。桂發祥同步引入了帆軟數據分析系統,結合SAP生產制造系統等關鍵舉措,整合生產、供應鏈、銷售全鏈路數據,實現從“經驗驅動”到“算法驅動”的跨越。“通過帆軟系統,我們全面接入了多個業務系統,實現了多源異構數據的采集與治理。”朱勇杰說,同時在生產制造端部署SAP系統,讓企業實現從原料溯源到終端服務的透明化管理。

多個數智化系統搭建起來的企業級數據中臺,就像“數字神經中樞”,以“數據貫通、智能生產、流程優化、組織賦能”為主線,串聯起老字號“血脈”更替的完整閉環。

數字賦能:生產工藝化,麻花飄“數”香

數字化轉型并非簡單的軟件安裝,而是涉及生產、供應鏈、銷售等全方位的變革。麻花生產線上,桂發祥十八街麻花的制作技藝是國家級非遺,如何將老師傅的手法轉化為數據?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的制作技藝展示(央廣網發 企業供圖)

生產制造端升級優化勢在必行——

從構建十八街麻花標準工藝路線著手,桂發祥在SAP中設定和面、醒發、搓條、油炸、包裝等每道工序的標準工時、設備參數及質量檢驗點;

建立包含主料、輔料、包裝材料的動態BOM(清單管理)庫,支持根據原料庫存、價格波動自動推薦最優配方組合;

在SAP APO模塊部署高級排產算法,綜合考慮設備產能、模具切換時間、訂單優先級等因素,生成分鐘級精度排產計劃;

在SAP CO模塊實施作業成本法,將車間折舊、能源消耗等間接費用分攤至具體作業中心(如油炸作業區、包裝作業區),提升成本計算精度……

“基于歷史數據建立成本波動基準線,當實際成本偏離基準值超過管控數值時,自動推送預警至生產、財務部門,支持快速響應。”朱勇杰告訴記者,通過成本異常預警,實時管控成本。

為了讓老師傅們的手藝盡快與工藝技術適配,為非遺技藝“建模”是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我們將聯合高校,對麻花制作核心工藝(如搓條力度、油炸溫度)進行量化建模,形成12項關鍵工藝參數庫。同時,通過SAP與工業物聯網集成,將工藝參數實時下發至生產設備,如自適應搓條機根據參數自動調整面團處理力度,確保產品一致性。”朱勇杰表示。

此外,SAP項目上線后,公司產品面向的客戶“畫像”將愈見清晰,未來利用數據洞察客戶偏好,更加優化消費者的購買體驗。

一根麻花的數字化之旅,折射出中國老字號突圍的縮影。當桂發祥的老師傅們看著屏幕上的數據流,與手中的面團共同呼吸時,傳統與科技的融合已不再是一道選擇題。

“SAP讓我們在堅守匠心的同時,擁有了現代化的管理語言。”桂發祥股份公司總經理龍劍說,此次合作不僅是管理系統的升級,更是老字號發展范式的革新,“未來,企業將以數據為舟,駛向全球市場,讓世界見證中國品牌的全新生命力與蓬勃活力。”

編輯:韓雨晨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