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厲害了株洲!國際軌道交通產業博覽會暨高峰論壇開幕
軌道交通,改變世界。2017中國(湖南)國際軌道交通產業博覽會暨高峰論壇開幕式今天在株洲舉行,來自全球的1300多位嘉賓參會,共商軌道交通產業發展大計。
本次論壇由中國鐵道學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湖南省分會、長沙市政府、株洲市政府聯合主辦,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特邀主辦,副省長何報翔出席開幕式,中國中車集團總經理孫永才、中軌集團董事長李闊等在開幕式上致辭。大會舉行了軌道交通國際合作交流論壇、軌道交通項目合作與投融資論壇以及軌道交通產業人才發展高峰論壇等,邀請行業知名專家剖析軌道交通產業的發展。
大會開幕式上,湖南城市軌道投資建設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湖南省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正式授牌。湖南城市軌道投資建設有限公司由中國中車、中國中鐵和株洲市政府等聯合投資融資組建。企業、政府強強聯手,湖南軌道交通發展再添新動力。
本屆大會由株洲、長沙兩座城市聯合舉辦,24日開幕式和主體論壇后,25日至27日將在長沙舉行軌道交通產業博覽會和相關論壇會議。(記者周月桂 吐魯番日報記者文志輝 通訊員 莫洪波)
搶占國際軌道交通產業制高點
——2017中國(湖南)國際軌道交通產業博覽會暨高峰論壇側記
10月23日至24日,2017中國(湖南)國際軌道交通產業博覽會暨高峰論壇在株洲舉行,這是國際軌道交通領域的一場盛會。與會嘉賓以“軌道交通 改變世界”為主題,聚焦軌道交通產業智能化、國際化、人才培養及投融資等熱點議題,共商軌道交通產業發展大計。
中等運量軌道交通成為重要發展方向
未來交通是怎么樣的?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運輸的應變能力和服務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在大會的主旨論壇上,原鐵道部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志寰說,商務、旅游休閑出行的顯著增加,以及產業結構的轉型和電子商務的發展,人們對便捷、舒適、多樣化、個性化出行要求增高,貨物運輸將向小批量、個性化轉變;新形勢、新業態將重塑交通運輸,云計算、大數據等將大量運用在交通領域,自動駕駛汽車、共享交通等新形式將不斷涌現。
傅志寰指出,未來,發展新一代高速、重載、安全的運輸裝備是必然的,采用新材料實現輕量化也已成為共識,永磁電機將得到推廣,列車自動駕駛將逐步實現。提速已經不再是軌道交通關注的重點,未來的發展更要注重環境友好和降低成本。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傅萃清認為,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已經出現了新的發展特點,中等運量軌道交通的建設需求日益突顯,將成為下階段我國軌道交通發展的重要方向,湖南軌道交通產業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今年6月,中車株洲所發布了全球首款智能軌道快運列車,為城市交通提供了一種兼顧運量與投資的新型中等運量軌道交通工具。短短4個月時間內吸引國內70多個城市考察。
10月23日,該智軌公交列車在株洲上路試運行。傅萃清認為,智軌系統具有建設周期短、基礎設施投資小、城市適應性高、綜合運力強等優勢特點,作為一個新型的中等運量交通系統產業,將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發展,未來有極大的應用市場。
成為標準制定者
搶占國際話語權
“我國是名副其實的交通大國,但還不是交通強國。”原鐵道部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志寰說,我國交通運輸服務和科技水平有待提高,資源消耗和環境問題還很突出。
傅志寰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要建設成為交通強國。所謂交通強國,具體內容應包括:基礎設施比較完善,運輸服務提質增效,綠色交通優先發展,交通科技創新引領,安全可靠以人為本,國際影響力明顯增強。
目前,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已走在世界前列,在中國軌道交通產業藍圖上,湖南無疑是這幅藍圖中的“心臟”。株洲作為中國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集聚軌道交通裝備企業320多家,規模以上的企業達60余家,構建了從核心芯片、核心器件到核心系統,再到整機系統集成以及人才、政策、資本及產業配套服務的完整產業生態鏈。
“我國已經進入了世界軌道交通制造業的第一方隊,過去我們是并跑,現在我們是領跑,要進入無人區,作為領跑者就要付出努力與犧牲,要加強基礎研究、創新研究。”傅志寰認為,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是湖南的優勢產業,未來湖南要繼續發揮在軌道交通裝備方面的研發和制造優勢,搶占世界的制高點。此外,軌道交通要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在標準、規范制定上,要提出中國的方案,成為行業的主導者。
聚焦“一帶一路”
帶動產業鏈全方位輸出
10月18日,株洲為“一帶一路”沿線歐洲國家塞爾維亞制造的大功率電力機車(火車頭),牽引2208噸貨物正式上線運營。這標志著“中國制造”電力機車正式服務于巴爾干半島最繁忙的貨運線路,為塞爾維亞能源供應提供高效的動力保障。
“中國鐵路走出去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客觀需要。”在大會論壇上,原鐵道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永福表示,鐵路是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前行者,為“一帶一路”的建設提供基礎條件。與此同時,國內現在面臨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的問題,“走出去”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孫永福認為,目前,全球鐵路正處于一個難得的機遇期,鐵路“走出去”的形勢非常好。根據分析,未來20到25年,世界鐵路建設需求量約在12萬到15萬公里之間,其中高速鐵路建設大概在1.5萬到3萬公里。但同時也要看到,“走出去”形勢仍然非常復雜。國際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市場準入和技術壁壘,為進入市場設置了困難;國際鐵路市場競爭激烈,企業競爭能力有待提升。
孫永福提出,鐵路“走出去”應聚焦“一帶一路”,把中國鐵路產業優勢和國外發展的需求結合起來,帶動鐵路工程設計、施工建設、裝備制造、運營維護等價值鏈全方位輸出,全面提升鐵路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開創鐵路“走出去”的新局面。(記者周月桂 吐魯番日報記者文志輝)